《光明日报》刊文:影印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最佳手段
- 时间:2024-08-14
古代典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典籍记载着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更有着异常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是我们今日科研及生产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宝库。然而,历经千百年之久的古籍,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被岁月侵蚀得斑痕累累,弱不禁风。主要表现在书叶纸张发黄、脆化,动辄碎裂,不少书已为此停止了借阅。据测试,一部宋元古籍离开专用书库,置于普通的阅览室中供人翻阅一小时,其寿命就会缩短数个月。因此,几乎所有的古籍收藏馆,对古籍的使用都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很多古籍,尤其是善本古籍,实际上已被束之高阁,退出流通环节,几乎名存实亡。有关这方面情况,媒体多有报导。
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典籍,便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由于古籍具有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的双重属性,目前在古籍的保护上分别采取了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两种方式。所谓原生性保护,是对古籍原件的保存与养护,主要是针对古籍的文物属性而言的。但这种保护,客观上会限制古籍的利用,使古籍的文献价值发挥不出来。因此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便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具备再生性的;然而古籍图书的文献价值,即书的内容,可以通过翻印的方式得到再生,使其能够继续为人们所利用,这就是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严格地说,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原生性保护,这是由图书所具有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例如,现存宋元本古籍虽已是凤毛麟角,唐代以前的文字遗存更是难得一见,但唐宋以前古籍的精华,却通过历朝历代经久不息的传抄与翻印,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服务于后世,为弘扬中华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再生性保护的措施,统一对古籍进行缩微复制的方式可谓其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部先在国家图书馆组织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随后,各地古籍收藏馆普遍开设了缩微胶片阅览室,基本上取代了古籍善本原书的对外借阅。这一做法事实上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籍保护与使用之间的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阅读器看胶片,是一种既费事又易使人疲劳的阅览方式。另一方面,古籍缩微胶片的收藏馆,仍局限于参加了缩微复制工作的古籍收藏馆,古籍收藏与使用的范围依旧没有扩大。
综合比较,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古籍影印技术,将古籍影印出版,以满足学术界对古籍的需求。影印本古籍是最接近古籍原貌的载体,而且阅读起来较原书更为便利,完全可以取代古籍原书的阅读使用功能。这对古籍原书的保护当然也非常有利。
这种以抢救古籍,加快古籍的开发利用为宗旨的古籍影印活动,与清末以后零星进行,且以商业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古籍影印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区别之一就是,前者从一开始就从大局着眼,有着十分严密和科学的规划,系统性较强。在指导思想上,公益性占据了相当的位置。
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承担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为例,其宗旨在《序言》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就是“将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有计划地利用现代印刷技术复制出版”,“以使珍稀的孤本、善本化身千百,分藏于各地,确保珍贵文献的传承安全”,“扩大流通,促进古籍善本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这段话,就是对当今古籍影印意义的精辟概括。中华再造善本的第一期工程2007年已完成。续编于2009年9月启动,至今已经出版147种,741册。全部出齐后,将有1200多种10000多册珍贵的宋元明清善本影印古籍面市,并分藏于100多家高校及省市图书馆中。这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宏伟事业。当然,面对存世的数十万种、2750万册之巨的古籍,仅仅依靠一期或几期再造善本工程,二三家出版社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配合古籍保护中心开展的古籍普查和珍贵古籍名录工作,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用于三次珍贵古籍展的图录选编本和完整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为古籍保护工作总结了阶段性的成果,也为以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工具性指导。
中华书局编审张忱石先生对影印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功能有很高的评价,“影印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值得大力推广——影印是保存和抢救古籍的最佳选择,影印能为文史学者准确快速地提供原始史料,书籍只有印出来,学者才好利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古籍影印出版、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工作做出了不少努力,社长郭又陵表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金,目标恒定,坚持既有特色,在古籍影印出版上作更多工作。
作为一家以历史文献为主要出版对象的出版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影印。之所以不投入过多精力在古籍点校出版物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服务于中高层的学术研究。总编辑徐蜀认为,学术界中高层研究人员所需要的,不是经后人点校整理、释读注绎的排印出版物,而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著,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献资料。点校整理的出版物,则更适合于普通读者,起传统文化普及作用。一方面,中高层的研究人员学术底蕴深厚,古籍的阅读、使用没有障碍,往往更愿意经手原书。而与此同时,产生点校整理高水平出版物所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已发生变化,很难产生绝少错误、释读到位、让人信服的点校整理本。这也使得中高层学者更青睞影印原著。徐总编认为,目前来看,影印出版是保存保护和研究利用历史文献的最佳手段。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影印出版领域辛勤耕耘多年,出版了大量不同规模的影印精品,不仅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应,获得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销售码洋不断攀升,2010年达到近7000万元的新高度,出口码洋达1300万元。这对一家总人数不足60人的出版单位来说已属不易,更为可喜的是,在近年来编辑力量不断加强,出版品种、规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出版品种屡屡售缺的现象。这反映了学者和藏书机构对影印图书的广泛认可,说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和出版思路是准确、合理的,可以在历史文献出版领域大有作为。